close

我喜歡海角七號


難得去看電影,今天特地請一個下午的假,拋棄沒上班的罪惡感,一個人去看「海角七號」。

這,說不上是影評,覺得像自己這樣一個以工程為業的人,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或橫向比較來說點什麼評論,只能純就一個觀眾的角度來分享一點心得。

我一向感覺台灣電影都很沈重,導演很想傳達明確的訊息,或者推銷價值給觀眾,我們到底是為了看導演眼中的世界所以才來看電影,還是藉由真實世界事件的串連來成形一個電影的故事?我常常覺得,特殊性和巧合是故事很難擺脫的原罪,要在有限的時間之內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,沒有巧合來收斂線條是如何能做到呢?但是如果一個故事加入太多的特殊性和巧合,不小心就會顯得於過於牽強,前一陣子我看日劇「神探伽俐略」時就是這種感覺,到了三四集之後,為故事而故事的劇情就非常明顯了,實在就..(略.)。

我喜歡「海角七號」,讓我感動的地方就是在於─每個人物的真實性是存在的,把不同人物的生活連結在一起形成的故事,從小地方感人起,那麼大的故事就更有感動人的可能。劇本設定的人物鮮明、對白活潑,即使只當成娛樂片來看,都會覺得進了電影院這二小時有最起碼的值得。

能讓人看得下去了,才有下一步藝術性的討論。不然拍了電影,註定只是希望小眾來看,台灣的電影夢不是不可以這樣做,但是至少要有多樣性的口味,不要只有一種菜。(還好,現在不是了!)

我覺得好電影的前是是好對白,好音樂、好線條和好演員。我不喜歡電影中過多的詮釋都依賴演員的獨白表演,只依靠動作、表情來傳達情緒是有難度的,台灣沒有那麼多功力深厚的年輕演員們,我在「海角七號」裡可以感受到這樣的對比,老演員們(馬如龍和茂伯)能夠入木三分的演出,是年輕一輩所以難以做到的。既然做不到,就別想這麼做,用對白、場景和鏡頭,把故事交代明白了,演員就不必做足表情來演出。我不能期待范逸臣的演技有多麼出神入化,但在故事沒有交付那麼重的重量給他,自然不會演出失衡。

音樂也是電影感動人的要素,在必要的時候催下一滴眼淚。故事主線就設定了音樂就是電影發展的一部份,能夠用音樂來說故事的電影通常容易成功,當然曲子也要夠好聽,海角七號的配樂和歌曲是夠好了,但好像曲子不夠多,有點還不夠用。

故事的線條就有點問題,最後關鍵的連結用明珠和友子一場對白跳回點題的主線,這部份就是我覺得過於巧合就會覺得牽強。海角七號的信件和音樂主線之間不夠若即若離,雖然劇中穿插了教師的獨白,但如果回憶的場景可以跟組樂團主軸的發展同時相符,那麼六十年前的故事再用年輕男女主角情感發展的過程重走一遍,那這個寓意就可以明確下來,「海角七番地」的出現可以有點意外,老太太看信之後的反應可以是弦外之音不必交代,但我實在不知道劇末用梁文音在那邊東張西望是在看什麼東西,拿著皮箱找不到人應該是會衝上船吧!梁文音演技如何是有疑問,美術指導的服裝造型也有問題,那厚重的白大衣符合恆春的季節嗎?白的嚇死人了。臨時演員也不知道大時代的離別該怎麼演,雖然這場面是夠大了,但是效果卻做壞了,我覺得結局劇情是ok但是畫面沒有處理好,只能說是國片的人才和資源沒辦法支持這樣的意圖。

不過,梁文音的片尾曲是好聽的,我也是星光二班的忠實觀眾啊。

我還是很喜歡其中很多寓意和笑點,國境之南和海角七號的同一性,舒伯特的野玫瑰(音樂)是世界語言,茂伯的人性小虛榮和小善,鎮代會主席的「撟」事情的樣子,如果看不懂這些,就不知道真正的台灣底層其實是長這個樣子,每個人的出現都是有目的有個性,但是可以夠好笑又可以帶點心酸的眼淚,我聯想到十幾年前我看「熱帶魚」的心情,但是更豐富又進步多了。

這是一部好電影了,比很多西片更好看,綜合了很多好因素,比較不足的是資金和製作支援團隊等等不及,但是妝化得不夠美是可以花錢改進的,但是本來面貌就得夠美啊。

所以,寫這一篇短文是希望看到文章的你也可以花錢進電影院去看看,我還是擔心這拍片的五千萬賺不回來。

海角七號官方網站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㊣豬豬 的頭像
    ㊣豬豬

    從植物變形為礦物的過程中

    ㊣豬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